第(1/3)页 时间回到七月。 一家工厂悄然建立。 等朝中官员们后知后觉发现时,从长安,到同关,再到神木,之间的土地,被人购置了一条带状土地出来。 而霍海建立的煤化工提炼厂,正在疯狂的制造枕木。 枕木不只是做成枕木的形状就行,而是要用焦油中提炼出来的防腐油进行浸泡涂抹处理,能防腐之后,再放置在轨道上。 与此同时,钢铁厂开始开足马力了。 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钢厂那边上班的人假期越来越少,但是工资拿的越来越高。 实际上,霍海已经特意的拉高了工价,所以才需要他和刘彻疯狂投钱才能修建铁路。 否则,以霍海现在的钱,单人负担从长安到神木的双轨道都不会是什么负担。 之所以霍海把目光放到了神木,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石油化工,一个是因为神木再往北就到了云中五郡了。 没错,神木就是榆林。 一开始,霍海一直在想,到底榆林在哪儿。 因为全古代史,就两个地方有从地表就能开采到的石油,一个是陇西,一个是榆林。 两个地方,刚好就是通往匈奴和通往西域的桥头堡。 真以为两家公司和霍海没关系? 从一开始霍海就算计好了大臣们会投资这两家公司,因为一切局面都是霍海主导出来的。 为什么今年霍海要力荐千万不能出兵匈奴? 因为今年出兵匈奴,匈奴的大部落就在右北平往上,以及漠北! 而冬天以来,整个匈奴为了活命,必须被迫南迁。 他们迁徙的目的地是哪儿? 黄河北岸,还有西域北域。 真不是他们想犯边,是为了生存,他们就这两条路。 所以,今年不打匈奴,预备翻年再打,就等于是兵出黄河几字型地带,就会在这儿修路。 为什么霍海要故意引导往这两个方向修路? 因为霍海判断,神木肯定就是榆林。 从地图上看,神木处在霍海大概推算的陕北的位置。 从地理上看,再往北就是草原了。 大汉气候炎热,所以是草原,如果但凡降雨量南移一点点,那儿肯定是沙漠,那可不就是毛乌素沙漠嘛! 还有,这个地方遍地都是高岭土一类的东西。 司马相如的老丈人雷林,在霍海的拜托下,几乎就住在神木考察了,终于发现了神木这一片,和霍海说的那地方相似。 而霍海确定神木就是榆林后,把舆图拿出来一看,迅速敲定,铁路必须要修到榆林。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铁路到了榆林后,云中上郡这些地方养殖的羊的羊毛,可以运输到长安,进行纺织。 而长安运送到边境的物资,也可以大概省下不少运输费用。 至于过了神木,后半截通往云中等郡,就暂时修公路。 这样一来,一旦匈奴人到了黄河边,他们搞不好还没渡河,汉军就已经从铁路到了榆林然后从公路到了黄河边了。 这是其一。 其二,因为要修建铁路,所以铁轨和枕木最优选择是,就地造厂。 简单来说,从同关往北运输还是太贵了,如果铁路另一头本身就生产钢铁和煤炭,那就更好了。 而这个枕木化工厂,就建立在神木。 长安往北,到同关,同关往北到神木,就形成了大汉第一条工业动脉。 而修建铁路完成后,煤化工厂怎么办?钢铁厂怎么办? 放弃了? 不不不! 煤化工厂,转为石油化工厂! 还是干馏蒸馏,减压加压蒸馏等方式,石油可以提取很多东西,对工业发展太重要了! 咱陕这个地形,和英吉利三岛一模一样,这很难说是不是什么巧合。 这工业革命,那就注定了要发生在这儿…… 而目前,石油化工并不是为了化工工业,而是为了提取煤油。 而神木的钢厂,到时候就全力制造大篷车! 如果来年战争顺利,直接在黄河北岸,开始进行畜牧业。 而更往北的区域,如何纳入大汉版图? 霍海要在这里,给普通人提供大篷车,开启西进运动! 从广大的草原,带回利益,然后在榆林购买工业化生产的大篷车,煤油,帆布篷布劳动布用品,粮食,然后再西进。 这样,经济循环就完成了。 等循环形成后,草原上放牧的那就不再是匈奴的奴隶主贵族,而是大汉的畜牧商人。 放牧的牛仔就不再是匈奴的战士,而是大汉的牧民! 这个经济循环前期不一定转的动,因为有勇气西进的人,可能很穷,而有钱的人没胆子激进的西进。 但……霍海开设了霍氏银行。 前期免息贷款往里面发。 银行利润哪儿来?当然是借钱给大贵族们,大贵族们会以更强大的权利和话语权,从匈奴公司手里拿地用来放牧,他们没钱的。 钱当然从霍海那儿借。 只要完成一个循环,那大汉以后就再也不缺羊毛衫了。 而另一方面,西进的人,会把匈奴普通人和匈奴贵族完全切割。 如果顺利的话,到时候匈奴各大部落已经被霍去病切割成了一块块的肉,被打的孙子一样。 这些商人再过去,或拱火,或是利诱,再分化匈奴普通人,成为牧民,成为大汉子民。 那草原上就此再也不会有新的霸主诞生。 没有新的霸主诞生,那就等于草原帝国和中原王朝顺利合并,这样一来,西域的进度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切完成时,大汉的版图将会达到大唐巅峰时的版图。 加上大汉对地方上的控制比大唐强,到时候就是强汉(盛唐地图版)。 而一切的一切,就是一个起点。 霍海在地图上画了条线,安同铁路扩展为安神铁路。 霍海这一条线花出去,那就意味着,上百亿大钱,如流水一样冲了市场,流入了劳工口袋里。 当然,这些钱本来也是从市场上接的。 七月开始,霍海的新城不再压着房源,开始出售了。 新城的二等贵宅开始出售时,全城的人都疯了。 从成都来的文朋带着钱来买房子,看到现场排的队伍,人都傻了。 “啊?” 长安人这么有钱吗? 整个队伍排出二里地! 这特么可不是看房啊,这是买房签合同的地方啊! 文朋左看右看,拉住一个人:“哎,兄弟,怎么这么多人?” 那人听文朋口音不同,上下打量文朋:“我说兄弟,你一外地的都在这儿排队,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多人?你说呢?” 文朋一听他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口音,于是也改用普通口音:“总不能各地的人都来了吧?” 一开始说话的人听他也会普通口音,顿时产生了亲切感:“伱早用普通口音不就好了,不过你这普通口音怎么有点怪……” “就跟吃花椒麻了嘴说出来的一样。” 文朋挠了挠头:“我也晓得我这个不标准,我们那儿都楞个说的。” 那人哈哈大笑:“在下赵江,本来是将士,现在在长安当老师。” 赵江以前也是没有姓氏的,是霍去病给他取的名字。 文朋拱手:“某文朋,成都来的。” 赵江:“哦,那你们这么快就学会普通口音了?虽然不标准,但是也很厉害啊!” 文朋笑着:“家祖也是搞教育的,成都那边开始规划经略天竺后,就有一批人一边学习各地部族语言一边学习普通口音,而我们家也就跟着都学了普通口音。” “家祖年纪大了,没法过来看,就让我来了。” 赵江哈哈大笑更亲切了:“原来我与你爷爷是同行。” “这成都那边搞教育的都姓文?” 文朋一看赵江知道自己家的事情,只能拱手:“家祖文翁,家父文士廉。” 两个人就聊了起来。 这才知道,文翁那边确定普通话和简体字必将代替关中官话口音和隶书,成为官方口音标定和官方字体,所以已经让文翁石室的学生都开始学普通话和简体字了。 不过这普通话在那边还是变了点味儿。 不过这不要紧,反正能听得懂最重要,而且只要体系学会了,就算以后到长安了,知道自己的普通口音有口音,改一改有口音的地方也就对了。 重点是先学会。 所以有口音也要推,于是普通口音就推开了。 文家本来是做官吏的,文翁当初派遣的十几个到太学的学生,现在都已经回去任官职去了。 其中最高的已经做到刺史了(此时刺史没有实权) 而他两个大儿子也是做官的。 但文士廉没有做官。 文士廉一开始就经商。 因为蜀地环境封闭,所以经商环境其实挺不错的,刘彻最开始刮油的时候,对他们一点影响都没有。 所以当新商改的风吹到成都的时候,成都的商户商贩们是无缝衔接,比长安接受的还快。 张骞也是在成都这边下令学习长安县的做法,不在强制要求集中在市场进行商业,而是任何地方都可以经商。 并且因为战略特殊的原因,率先开放盐铁。 但规定了如果国家和军队要集中收购盐铁时,任何商人不得藏私。 借着这波风,文士廉抓住机会,开始进行食盐贸易,他很快就打通了蜀东的盐贸易通道。 在发财之后,文士廉也是抓住了机会购买了一批天竺公司的原始股份。 而成都那边那些发财的人,天天聚在一起聊天,聊必称要去长安见识见识。 对于他们来说,小富即安是特色,到处耍是常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