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形势突变-《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3/3)页
早已疯狂的日本鬼子,又岂会如此善罢甘休。
他们反而加快了登陆上海的步伐,连很多准备投向华北的物资,也一一投向了上海一带。
原定于8月23日登陆的部队之中,临时又增加了一个常备师团,以及一个台湾旅团,而且派驻淞沪一带的日本海军舰队,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对日军现有战机的改装,也加快了时间表上的进程。
华夏军队也没睡觉。
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顾祝同的第五集团军,刘建绪的第十集团军,以及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等等,都加快了休整和增援,尤其是张治中部与陈诚部,已经在吴淞口一带集结,大肆修建各类永备型工事,随时准备反登陆作战。
8月22日,日军从台湾与航母上起飞的侦查机,无论从架次的数量上,又或是深入内陆的深度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南京的老蒋、何应钦和白崇禧等人,都意识到一个问题,日军大规模登陆在即。
唯一的喜讯就是,在天台山上的防空雷达,已经安置成功。
该雷达站的警卫,共有五十多人,另外还有技术维护人员七八人,倘若没有特殊情况,是每十五分钟,向南京总部发送一次电报,为了避免日军起疑心,还在台州设立了肉眼观通站,为真正的防空雷达作掩护。
同时,刘少将带着蚂蚁机器人,对已有豹式战机进行了全面升级,另外从川西飞机制造厂,运来的二百多架豹Ⅱ战机,逐渐装备到一线部队。
某人还秘密的,从川西运来五十架飞熊Ⅱ型轰炸机。
与原有的轰炸机大队混编之后,就有近百架中型轰炸机,终极目标正是日军的航母。
飞熊Ⅱ型轰炸机,源于飞熊Ⅱ型运输机,经威利·梅塞施密特的重新设计后,各种性能参数已有大幅度的提升。
该机与德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相比,也毫不逊色,而且通过法肯豪森的帮忙,甚至请来了斯图卡的现役飞行员,对华夏飞行员进行紧急培训,据说效果还很不错的。
飞熊Ⅱ型轰炸机,标准乘员2人,高3.2米,长12.8米,翼展15.2米,空重3.8吨,最大起飞重量6.8吨,配备了两台星型发动机,功率输出为2×1200马力,最大平飞速度536公里,巡航速度276公里,飞行半径2800公里,理论升限1200米,爬升率每秒6米,装有六挺12.7毫米机枪,在机翼的下部可吊装2×750公斤的航弹。
相对螺旋桨时代而言,飞熊Ⅱ型是一款高空高速轰炸机。
在没安装炸弹时,也习惯让它兼职为高空侦查机,因此芜湖机场有十六架飞熊版侦查机,大约每两小时升起一轮,对浙江的东南方,以及上海的东北方进行侦查,随着日军航母集群的到来,高空侦查的重点,逐渐向东海海域倾斜。
8月23日拂晓,日军发起登陆作战。
日军联合舰队以陆奥、长门等战列舰为先导,向淞沪一带的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华夏阵地,进行大规模的炮击,尽力为了陆军登陆滩头清扫障碍与明暗工事。
随后还从一干航空母舰上,起飞了一百多架九六式舰战,为日本九州、朝鲜济州和台湾松山等机场,起飞的二百多架九六式陆攻,提供必要的空中掩护,以便陆攻机群向登陆的纵深要地发起攻击。
随着日军舰炮与敌机的狂轰滥炸,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第二阶段——日军的全面登陆淞沪,拉开了序幕,面对众多的300毫米与400毫米的舰炮,华夏陆军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唯有空军方面还能想些办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