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形势突变-《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2/3)页

    口水毕竟是口水,又死不了人。

    随着虹口战事的结束,整个华夏的民心士气为之一振,连华北的抗战军民都亢奋了起来,在南口与张家口一带,奋战杀敌的华夏军队,在闻讯之后,曾经一度发起了反冲锋,让日军鬼子的气势为之一挫。

    至此整个华北战事出现了反复。

    虹口大捷,导致华夏政府对于“和平”,又产生了莫名的期望。

    自七七事变以来,蒋介石等南京的政要们,曾几次三番召见欧美的驻华大使,比如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美国大使詹森、德国大使陶德曼、意大利大使柯莱、苏联大使波格莫洛夫,与法国大使那齐雅等等,希望他们能代表列强,能出面调停或干涉中日之间的战事。

    但日本政府极为傲慢,曾公开宣布,“不欢迎任何第三国的调停”。

    1937年7月26日,陶德曼大使对蒋介石表示,“虽然德国愿意调停,但日本已声明不接受第三国干涉,因此调停不会收到成效”。

    老蒋在无奈之际,只好向陶德曼大使表示,如果中日战争继续发展,必将导致华夏在中苏关系上,极有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老蒋有以此要挟德国出面调停的意思。

    当这一谈话,被传回柏林时,柏林也感到很棘手,对日的态度也逐渐变得生硬,7月28日,希特勒指示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要他郑重警告日本政府,“希望日本,不要把中日冲突,升级为战争”。

    面对德国的警告,日本政府施展了“拖”字诀。

    日军重申彼此的“反共产国际协定”,阐明他们对德国的价值,同时加快了对华夏的侵略,还向德国人暗示,“中日冲突”将很快结束,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

    因为日军的作战目标,是击败南京老蒋的中央军。

    在他们看来,只要中央军一败,南京政府的大佬们,为了他们自己的统治稳定,只有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一途,那时即使苏联红军想插手,也为时已晚了。

    当上海虹口被华夏军队收复,淞沪会战的第一阶段结束时,德国这才意识到了不妙,因为所谓的中日冲突,早已变成了中日战争,而且是一场长期化的战争。

    柏林正在犹豫之际,又爆发一件国际大事。

    8月21日下午,华夏外交部长王宠惠,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苏联援华志愿军参战,做好了前期准备。

    并在该条约中规定,“斥责以战争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方法”、“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对彼此进行任何形式之侵略”。

    “倘若两缔约国之一方,受一个或数个第三国侵略时,被缔约国约定,在冲突的全部期间之内,对于该第三国,不得直接或间接予以任何帮助,并不得进行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该侵略国得用以施行不利于受侵略之缔约国(即中苏两国不得中途与日德媾和)”。

    该条约的签订,令德国军政两界大为震惊。

    对德国外交部而言,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导致德国国内的许多中立的鸽派势力,发生了很大的动摇,柏林很快做出了反应,暂时终止向华夏供应德械军火,要求外交部门采取鲜明的亲日立场。

    老蒋等人却通过外交渠道,努力向柏林作出解释。

    与之同时,日本因战争爆发,急切需要经济利益,与欧美各国的经济摩擦加剧。

    甚至连德国在华的传统贸易项目,都受到了日商的冲击,因此德国人又微调了立场,指示德国军火供应商,可以继续向华夏提供军火,但是需由丹麦货船运送,并通过新加坡的一家英国公司中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