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大章)职业背锅人-《大汉有活爹》


    第(2/3)页

    四脚蛇?老鼠一样大的东西。

    霍海:“其中有一种,非常巨大,体长一米到两米,咋一看还以为是鳄鱼,是猪婆龙。”

    “体重也有四十斤到六十斤,达到了中型犬的上限,大型犬的程度。”

    刘彻:“怎么了?”

    霍海:“这种和狗、狼差不多生态位,对人威胁不大,但是对其他小型动物威胁和狼差不多的动物……南越国以及更南方,保守估计,有三亿条。”

    刘彻腾的站了起来。

    什么玩意儿?

    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大汉核心区域的蜀郡关陇中原以及宛城所在的平原,合起来能有两百万条狼、狗一类的动物都了不起了,这个生态就只能养这么多生物。

    可是,南方居然有三亿条巨蜥?!!!

    别说大汉了,霍海知道,前世到了现代,东南亚都有五千万到八千万条圆鼻巨蜥。

    那还是在人类疯狂屠杀之下,把它们拿来在市场上卖,扒皮做皮鞋,各种使用之后,还有五千万条以上。

    可想而知这个生态环境下,能养活多少人!

    不过,养活人除了粮食和吃的之外,还需要空间,东南亚就不够多少了,远不如大汉。

    但是,大汉又不需要他们有空间!

    刘彻:“在尝试一下劝说南越国内投,否则就开打吧!”

    别人都在关注北方的北极圈。

    而看到北极圈的情况后,刘彻反而觉得南下南越国势在必行。

    刘彻:“整个南方,特别是江水……现在说的长江以南,全是山地,很难种植作物,如果开荒,恐怕需要好几代人持续投入才行,而且这些田土也没法直接种植,需要烧草木灰改善土壤。”

    “可现在南越国还有往南,有更好的田土,既然如此,只要拿下南越国以及更南方的区域,不出三十年,大汉的人口能上涨到两亿以上!”

    霍海摆头:“没有那么快,如今吃的东西搞定了,接下来就要让更多的孩子读书了,孩子们读书读的久,结婚就接的晚,人口一开始膨胀后,慢慢的就要减慢增长速度了。”

    刘彻:“所以,你也觉得应该拿下南方作为产粮基地?”

    霍海当然是这么想的,几天前霍海就说清楚了一切。

    在霍海的计划中,中央之国之外,所有土地上,每一片土地都只产一种东西,只产原材料和农作物。

    而中央之国生产工业化的高科技产品,生产大量的作物以及培养最先进的新式农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

    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人工杜绝任何区域有造反的实力。

    当然,倘若中央之国科技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自然是可以外放一点点东西的。

    但是这个过程很漫长。

    别的地方都好说,南越国,一定是要最早拿下的。

    包括南面的海岛。

    这些地方开发起来不会太难。

    刘彻这儿,航海团队那边又多了一个任务,绘制南方沿岸海图。

    一定要搞清楚南方到底有哪些地方。

    这些地方哪些位置是航海要冲,哪些地方是陆地要冲,哪些是最富裕的地方,必须全部由大汉占领。

    然后其他区域,才让汉人去指挥当地土人开荒,提升生产规模,最终成为粮仓。

    其实,霍海之所以要拿下东南亚,不只是因为粮食问题。

    其实目前大汉产的粮食,养一亿三千万人,都不少,至少能都吃得饱。

    但问题是,吃得饱和吃得好是两回事。

    同时,霍海还需要生产经济作物的地方。

    很明显,东南亚就是这个地方。

    刘彻思索了一下:“这个事情,还有额外的赚头不?”

    霍海瞪眼。

    一个养活两亿人,而且是两亿人吃的满嘴流油的地方,一个生产两亿人需要的所有经济作物的地方。

    搞定还不够的?还要额外的赚头?

    我准备自己赚的!

    霍海只能承认了:“有。”

    刘彻隐隐感觉就有。

    之前每一次都是,每次明面上搞定什么目标时暗中还有一次可以赚,在国外赚一次还能再国内赚一次!

    霍海:“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建立安洛铁路公司,集资修建长安到洛阳的铁路了,距离洛阳非常近的宛城如何想?”

    这一节路,非常近。

    但是,也有一个问题。

    这个地方陆路是通的,投资铁路的人,只考虑长安到洛阳就能赚的盆满钵满,谁在乎你宛城啊?

    谁让你宛城这么倒霉,更好卡在山坳里。

    要说在打仗的时候你是兵家必争之地,说发展北国经济,你就是旁枝末节了。

    但是霍海提起后,刘彻恍然大悟。

    “南方的货物运上来,如果走铁路,需要等很多年才能建成,而且运量不大,所以要走水运,准确的说是海运。”

    “如果一路运输到千乘,然后走济水往上,其实是绕路了。”

    “如果海船从会稽直接进入长江,一路进入江夏郡,然后从汉水走到码头,送去宛城,宛城铁路直通洛阳,就能节约几个月的运输时间,而且运输更便宜!”

    江夏郡,就是汉水入长江的交汇口,是前年刘彻刚刚建立的郡,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当然了,指的是现在。

    如果未来船不停地往这儿走,而且五百吨以上的只能到江夏郡就要停下,那其实这儿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不过,目前来说长江沿岸人口太少了,而且长江全是山地,中下游冲积平原又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所以未来几百年人口也不会真的多起来,起码不会像前世那么夸张。

    所以,真正的九省通衢就不是江夏郡(武汉)而是宛城,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南阳。

    南阳,将会变得寸土寸金,征服南方之后,这儿需要建立铁路,买地就会很贵。

    到时候再修建,就麻烦了。

    所以,现在都开始经略南方了,就要先去宛城买地。

    只需要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钱,就能缔造未来的粮食运输动脉。

    最关键是,这条动脉,就抓在大汉朝廷手中了。

    或者,刘彻不想把这么多权力给朝廷,那这条动脉可以一直抓在皇帝手里。

    聊明白后,刘彻心满意足准备回去了。

    按规矩,钱刘彻出,地算霍海和刘彻的,未来铁路建成了,霍海出技术,刘彻安排人,利润三七开。

    别小看这一条路,这条路能保证未来霍海生的第五个儿子,也过上家传全国首富级别的日子。

    刘彻走之前,跟霍海提了一句继续推进要事。

    这个要事,当然是明年官员的选拔的事情。

    这个事情从夏天开始到现在,刘彻一直在催。

    但霍海一点没推动。

    现在刘彻多提点了一句:“你要是找不到人,你就去找文翁。”

    文翁?

    霍海记了起来,成都文翁石室创办者,蜀郡长期管理者,大汉好官排行榜榜一大哥,教育先贤,孔子之后第二出名教育家。

    霍海是听说过文翁的事情的,毕竟这么一个老牌封疆大吏,想不认识都不行。

    当初大汉建立太学,一共招收五十个学子,成都的有十六个。

    不是成都考上了十六个。

    是文翁只派了十六个人来长安。

    从那之后,太学一届一届换了多少人?石室的人依旧保持着这个数量。

    直到前年,太学开始扩招,还有举孝廉停止后,各地读书人上长安,那时候来了三千多读书人,七百多个成都的。

    在让后长安读书人越来越多,现在来了七万外来读书人了。

    按道理来说,从北方中原还有宛城洛阳一带过来,反而好走一些,应该是那边的学生来的多吧?

    实际上不是。

    实际上因为成都先坐上了新商改的车,导致很多人直接暴富,他们都搞不清楚这股风怎么来的,很多人都想到长安来。

    于是,成都那边来了两万读书人!

    目前长安七万外来读书人中来了两万。

    而且这两万很多不是来当官的,是来见识新商改的。

    所以这七万人中一共就有四万人读了新大学,其中成都来的占据一半。

    而四万人中,已经毕业的有八千,其中成都的占据四千。

    这些毕业的人中,诸如儿宽这样的在第一次大学考试中选拔过关的,其中几十个人中,也有一半是成都来的。

    当然了,这些都是没算长安本地的。

    简单来说,除了长安本地的人之外,就属成都来的读书人多。

    读书人声量大,而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两条合起来之后,加上文翁半退休封疆大吏的BUFF,直接让文翁成了教育界顶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