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还是一百个人。 他们可以随意在军中挑选想要的合作伙伴,想要的老师,以聘用的方式拉来愿意当老师的人。 当然,谁要是觉得选的人非常有才华有能力,值得长期合作,想要用股份的方式捆绑,也行。 当初霍去病说过,霍海能带走多少人,看霍海的本事。 其实霍海根本不需要自己动手,就拉出了上千人的教育队伍。 这上千人有六成留在了长安县,因为长安县的变化他们看在眼里,知道这里最有发展潜力。 有四成因为老婆孩子的关系,到了各个陵县,还有更遥远的其他聚集区。 虽然去了远地方无论是要学习新产生的教学方法还是得知新研究出的科学理论都很难,但对他们来说,远离家人也很难。 现在出来做生意而不是继续当兵,就是为了跟家人近一点。 所以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回家。 其实霍海并不是很推崇教育私有化,但问题是现在朝廷还不知道新式教育的厉害。不可能主动推广。 所以,霍海要利用现在长安县对于文化人缺口的这一点,迅速发展出专业的新教育人士。 要知道这些人毕竟是大汉良家子,是退役将士。 未来刘彻一声令下,开办公学,需要教育官员,他们绝对蜂拥而至。 因为无论怎么做生意,官员身份始终要高一点点。 就这样,一百所学校,在整个大长安附近悄然建成。 其中六十所坐落在长安县。 六十所中,有十八所小学,十八所夜校,十八所职校,六所大学。 十八所小学,每个小学有十个老师,第一批招收名额都订的三百人。 十八所职校,一样都是十个老师,不只是教认字,还联合科学院的人,会授课瓦匠、石匠、木匠、铁匠等活儿。 十八所夜校,每一个老师要带的人更多,因为夜晚学习都是成年人而且是非常渴望学习的成年人,所以就不限制名额了。 而六所大学,目前完全针对不认识简体字,但已经会篆书汉隶的人。 一开始,听说这个消息,长安的文人们都懵了。 什么玩意儿,刚认字俩个多月的兵,教我这个读书十年的人认字?搞笑吗?不学! 要知道年关之前,越来越多本来应该举孝廉但被喊停的人来到长安找机会,还有很多人加入太学翻译经文,读书人数量众多。 这些人没事儿干不是写诗就是研究成语。 现在多了个事儿,讨论新学校的笑话。 “别说大学了,小学应该也没几个人去吧,他们在搞笑吗。” “我绝对不会把我儿子送去跟刚认识字两个月的人读书。” “他们自己学会了吗,教别人?” 但是,出乎他们意料,十八所小学,五千四百个名额,在开学第一天,就被报满了! 科学院这些人的家里的孩子,全都送来上学了。 还有部分矿工,听说董事长支持开办学校,教授汉字,直接专门请假送孩子报名上学。 最近他们的孩子在长安生活着,都在学汉话,但学字可是有钱都找不到门路。 现在董事长开办学校,还有什么好想的? 不少有教育思维的工人都把孩子送来了。 除了他们,还有一些将士,自己在学认字,也在教孩子,但是自己的孩子教起来有点难,干脆就送去学校。 任谁都没想到,长安县十八所小学,开始报名第一天,报满了! 而十八所夜校和技校,还没人报名。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