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 可以论道的陆严河(9600字)-《择日走红》


    第(2/3)页

    现在,那这意味着陆严河的片酬也很有可能来到2000万以上,再加上10%的海外收益分成——

    “你值得这个价格。”陈梓妍说,“没有你,《焚火》这部电影的海外票房可以直接减一个零,我敢直接当着他们的面,拍着桌子这么说,他们也不敢反驳。”

    陆严河想到的是自己在好莱坞的片酬。

    “你想想,你现在在好莱坞的片酬都已经达到了五百万美元的级别了,出演《迷雾》续集这样的电影,甚至逼近千万美元,龙岩就是给你支付更高的片酬,你都值这个价。”

    现在,陆严河这边迟迟不对续集出演合约发表意见,在龙岩眼中,这未必是他对龙岩前期的不满,而是他对合约条件的不满意,在等着龙岩重新出价。

    如果是这样的话,张杨道歉的这个姿态,就能理解了。

    《焚火》这种票房量级的电影,对龙岩而言,是十个亿左右的收益,核算掉成本,那也是爆赚。

    尤其是这个系列一旦进行IP开发,从周边到授权,还有着一座巨大的金矿等待挖掘。

    站在龙岩的眼中,陆严河的一系列举动,难道只是为了张杨的态度?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也行,就让他们知道一个道理,他们的错误,需要付出最大的代价。对于他们那些人,只有让他们的心滴血了,才会让他们长教训,以后不敢再搞一些小鬼动作。”

    陈梓妍说,“吊着他们吧?反正急的是他们不是我们。”

    -

    “你还好吗?”刘毕戈问陆严河。

    陆严河点点头。

    “没什么不好的。”

    刘毕戈叹了口气。

    “龙岩在这件事上,确实处理得太糟糕了。”

    他们认为能够打动陆严河的是核心利益,所以,他们根本没有管自己的态度让陆严河是怎么想的。

    陆严河摇头。

    “没事。”

    还好,《定风一号》虽然是龙岩投资制片的电影,但是剧组却是刘毕戈的剧组。

    大部分人,陆严河都熟悉。

    陆严河这段时间,一边琢磨剧本,一边应对《焚火》的事情,常常有一种自己脑袋里CPU要烧干的感觉。

    每天要想的事情太多了。

    但是,仿佛每一次拍戏,真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感情变化,都仿佛与饰演的人物、剧情相映照一般,给他的表演带来“如有神助”一般的帮助。

    因为,恰好,这也是电影中他角色的状态。

    面临的环境,处理的事情,周围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他不动声色,却压力巨大,几乎时刻处在一种焦躁的强压之下,还不能让人看出来。

    相比之下,温生明老师似乎就正常多了。

    他完全是以一种上班打卡的姿态,游刃有余地进出片场,温和地跟每一个人打招呼,一点没有架子不说,而且,也一点没有压迫感。

    陆严河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来,温生明的压迫感,是分人的!

    见到这一幕,他更咬牙切齿了。

    日。

    因为知道温生明对自己的刺激有助于表演,陆严河现在非常放任自己的情绪被温生明刺激。

    这种感觉其实也挺奇妙的,明知道温生明是故意的,他也“乐在其中”不说,甚至有一种“有本事你就再猛一点”的叛逆心理。

    不过,这仅仅是他和温生明之间的“战争”。

    剧组其他人,除了刘毕戈,其实没有人发觉。

    《定风一号》的参演演员不少。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部群像戏——

    同样,可想而知,陆严河和温生明主演、刘毕戈导演的剧组,其他的角色,哪怕只有两句话的戏份,也对很多知名演员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种意义,就像是《红楼梦》《西游记》两部剧的参演演员一样。

    你不是主角,你只是一个小角色,但戏成了经典,你的角色也就成了经典。

    别人不认识你,但听说你演过这部戏,都高看你一眼。

    如果说《红楼梦》《西游记》是时间验证出来的经典,那《定风一号》就是被人预定的经典。

    这一次,龙岩往电影里塞了不少自己的“关系户”。

    都是跟龙岩有着长期合作关系的演员们。

    当然,能塞进《定风一号》的“关系户”,跟那煤老板们送进来的关系户不一样。

    至少从这些名字上,陆严河是挑不出问题来的,都是好演员,有实力。

    -

    如果一个剧组,全都是知名演员,其实也不是那么好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剧组人员来说。

    就算一个演员把自己的姿态摆得再低,再亲和,比如陆严河,实际上,对普通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彼此之间仍然是有壁垒的。

    大家不可能因为陆严河好说话,就把陆严河的戏份挪到早晚去拍,中间让他干等几个小时。

    大家也不可能因为温生明是一个很好打交道的大咖,就对他的事情敷衍了事。

    他们的存在,就意味着剧组的工作量。他们这样的知名演员越多,剧组的工作量就越大。

    随便举一个例子,剧组安排用车的情况就更多。

    人家知名演员过来演戏,哪怕就几场戏,该配的待遇还是要配。你不可能让人家坐班车,跟一帮工作人员到点上车,一起来片场。

    对陆严河来说,往往拍一部戏等于就是又要认识很多新的人。

    做他这一行,圈子其实往往闭塞——

    明明认识的是新的人,但又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兜兜转转,就在这个圈子里面打转。

    不过,陆严河相对好一点。

    他的身份多,认识不同圈子的人也多。

    只是作为一个当红明星,认识的人再多,其实也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生活式社交。

    这几年,或者是,几乎是从大学毕业以后,他就再也没有交到过真正交心的朋友了。

    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还好,他有一帮高中同学,有李治百和颜良,还有陈梓妍。

    他身边并不缺真朋友。

    这是最值得庆幸的。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

    陆严河不知道是自己受这个角色的影响,对每一个人都下意识地提起了提防和戒备,还是他本身的性格发生了改变,渐渐地对认识新的人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面对一个新剧组,要认识新的人,陆严河现阶段有点提不起兴致来。

    意兴阑珊的。

    -

    读剧本会一共是四天时间。

    除了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陆严河努力调动自己的情绪,跟每个人还算是热情地认识了,打个招呼,在那之后,他感觉自己的情绪就像是绑了一个铅块一样,不由控制地拽着他往下沉。

    苗月作为编剧,也参与了读剧本会。

    明明是他的大学同学,他的话也变少了,休息的时候,他基本上就是自己一个人坐着,也不看剧本,看看手机,戴上耳机听听音乐。

    大家似乎也都挺默契的,没有一个人打扰他。

    来跟他打招呼的人,往往也都是读剧本会开始之前,或者结束之后,除此之外,漫长的过程之中,陆严河几乎就完全陷在一个人的状态中。

    很快他自己也意识到了,他应该是受到这个角色的影响了。

    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一个“独行”的人,因为要监视副站长,更是“孤僻”起来。

    他对这个剧本和角色了解得越多,越深,他就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情报站这个地方,看似就是一个上班的单位,可在这里工作的人,谁也不知道一层皮下面,有没有藏着第二层皮。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岗位才知道的秘密,工作纪律要求不得透露,为了避嫌,互相之间往往也极少来往,或者有来往,但要避人耳目。

    明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互相防备。

    当一个人在完全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的环境里待着的时候,是会变成另一个人的。

    或者说,会失去很多“人的东西”。

    例如外放的情绪,比如愉悦的情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