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乘夜登陆-《胜利之钢蚁雄心》
第(3/3)页
但归根结底,还是华夏的工业基础薄弱所致。
因为华夏兵工厂长期所生产的炮弹,是75毫米炮弹,而100毫米以上的都比较罕见,现在让他们生产大口径炮弹,也真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以122毫米炮弹为例,弹重30多公斤,而且还要分为0—9加药,着实复杂了不少。
因为一枚小小的122毫米炮弹,不但材料本身有讲究,还要分为弹头、弹体和底垫,还要考虑大大小小的药包,以及整体公差的问题,尤其是整体公差。
一般说来,中间环节越多,最后的公差值就越大。
由于基础工业的缺失,金陵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压根没想过公差问题,加之战事紧急,上面的长官又催得紧,因此按着模子一阵胡拼乱凑之后,就直接运到了前线去,倘若还不出问题,那真的奇了怪了。
找到原因之后,剩余的事情就好办了。
在兵工厂内的炮弹,还比较好处理,这里各种设施都比较齐全,能修正的都可以及时修正,实在不能修正的,也可以直接报废。
唯有已经送往前线的炮弹,就有些麻烦了。
想运回来吧,又怕中途出现爆炸事故,同时即使真的运了回来,当一切处理妥当之后,再运到前线时,前线将士的心中依然有阴影,万一来个冷藏处理,你又能奈他如何。
好在刘亦诚来自21世纪,曾在网上看过无数的缺德办法,比如将大口径炮弹,改造为重型地雷,上炸坦克、下炸士兵,当真是歹毒无比,何况还有兵工厂专家帮着出馊主意,更是教坏了无数的小孩子。
一阵忙碌之后,在吴淞、宝山和罗店等战区,埋下上万枚改装地雷。
金陵兵工厂,是30年代新建不久的兵工厂,南京的老蒋与何应钦等人,在此厂投入了很大的心血。
该厂的一应机械设备,几乎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高档货,从理论上来讲,在24小时内,可以制造一千多枚重炮炮弹,其中122毫米的炮弹为八百枚,而152毫米炮弹为二百枚。
刘特派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采用美国人制造汽车的办法,即采用“流水线作业”,而且专业分工则更细致,比如122毫米的弹头制造,从浇筑倒模,到最后的打磨抛光,一共被分为了二十九道工序。
另外,在制造零配件时,尽量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人工作业,因为人力的好处是灵活,而机器的好处是规整划一,以至成品的规格比较统一而规范。
何况“规整划一”,不但能将零配件的公差,减少到最小,而且还能加快产品的生产速度,当刘亦诚将炮弹生产流程完全调整过来时,重炮炮弹的产量,达到了日产一千五百枚,勉强达到前线的最低需求。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金陵兵工厂也基本调整完毕。
大口径炮弹的供应终于恢复了正常,尤其在蚂蚁机器人的帮助下,已将近万枚劣质炮弹,一一的修正完毕,可以正式送往淞沪前线,支援华夏炮兵打日本鬼子去。
三天时间,对于军工生产来说,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对前线来说,完全是水深火热,因为已登陆的日军已经占稳了脚跟,正在向淞沪一带的纵深阵地进攻,到了8月27日,日军的前锋已逼近了罗店与月浦。
而且由于华夏空军,在吴淞空战中损失惨重,日军也找到了对付华夏战机的最好办法,那就是消耗战,采用源源不断的机群,轮番上阵交战的办法,持续不断的消耗华夏的空军力量。
从8月25日起,华夏空军每天都有十多二十架战机,被日军机群消耗掉。
到了8月27日,甚至连日常的巡逻都不得不小心了。
尽管新来的日军航母集群,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豪放了,动不动就耍一耍性格,玩什么一波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淞沪上空华夏空军,已经逐渐丧失了制空权,而华夏陆军的损失也越来越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