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国现在大力吸引留学生,这是方向性的,要输出文化,增加学校国际化氛围,这无可厚非,包括给一些特殊待遇,免费、倒给钱,也可以理解。但是,那些留学生绝对不能高人一等。现在的情况是,不管他什么肤色,来自哪里,有没有智慧、才华,家境如何,一律以高于我们自家孩子的待遇,在校园里、社会上,享受着优越感,甚至一些一贫如洗的泥鳅,都能冒充大款,骗得有些姑娘团团转,伤风败俗,不知廉耻!此种现象,放眼世界,还有哪里能找到吗?恐怕很难。 崇洋媚外这个词应该消失了,也必须要消失,才能体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现在我们国力世界第二,在对待某些问题上就要拿出第二的气势!我们是礼仪之邦没错,但互利和平等是原则底线! 俊南同志,这种情况我很不满意,必须要改变,彻彻底底的改变!” 陆俊南也很有文人气节,王鸿涛的话让他感同身受,但是领导掌控全局,对一些细节性的政策不一定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下属,该提醒的得提醒,便说:“书记,我跟您一样愤慨,这种例子比比兼是,新闻媒体天天报道,有些人简直是丢老祖宗的脸!但如果要彻底整治,我有两个担忧。” “你说!” “高校国际化的政策风向,作为‘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招募留学生成为了建设沿路国家关系、增加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增加留学生数量是响应国家政策,各式奖学金成为吸引留学生的重要‘杠杆’,也能获得部里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我们特立独行,会不会影响到您?” “你继续说!” “在满足政策风向的同时,增加国际化另一个最明显的好处可以提高国际排名。国际学生相对于本国学生的比例赋予它2.5%—5%的权重,一所大学留学生的比例越高,评分也就越高,而与生源质量无关。若能花大价钱招揽留学生,即便生源质量差也能实现在世界高校排行榜的榜单上得到提升。而大学名次的提高,自然又能获得教育部的各项科研经费乃至留学生奖学金的大幅度增加。 除了有助于提升大学排名,来华留学生也常常被视为‘国际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考量和政策激励下,高校才会出现对留学生普遍性的‘超国民待遇’,也才会让对内对外招生的双重标准越来越明显。” 王鸿涛说道:“俊南同志,我们搞工作必须遵循国家的大政方针,绝对不能跟上级唱反调,这是原则底线!但是,我们招收留学生,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品学兼优,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出勤记录良好,当年度必修课程良好以上;这是各级写在政策里的东西,我们按政策开展总没错吧?劣迹斑斑也叫品学皆优? 公安、教育联动,对于外籍留学生一人一档,广泛调查,综合评价,掌握好详实的线索,把有污点的全部给我清理出去,触及到刑事犯罪的必须要接受法律严惩!至于什么大学排名,我在长安的时候,两个大学已经退出了国际排名,没必要把它看到太重,实实在在办学、提高教学质量才是正途,我们的大学培养的是我们自己的人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