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猜疑的种子已经埋下,岂有不发芽的道理。 除非双方有一方是短命鬼,才能解开这个死结。 等换了君王,再重新来一次,重新建立信任。 但目前看起来,刘彻说话中气十足,看起来还有二三十年光景甚至都不止。 李广也是叹了一口气。 为什么要有政治,只打仗不好吗? 霍海这种人,都被困在其中,我这种人,又怎么全身而退? 李广看向了李蔡。 李蔡现在是平稳落地了,处于半退休状态,距离退休一步之遥。 …… 李广走后,刘彻才问起了卫满朝鲜的事情。 霍海:“去年我们进攻卫满朝鲜虽然没有取得全功,但把他们都压缩在了这几个城市。” “所以,实际上我们的人已经占据了三韩,并且开始在三韩建立补给点。” “而这边我们测量了海岸线之后,实际上卫满朝鲜打不打得下来已经不重要了。” 当初打他们,就是为了搞到海岸线分布图,来做海图。 现在只是要一鼓作气拿下卫满朝鲜的问题。 刘彻笑了:“也算是个好消息,没想到羽毛人居然是这种,跟我们区别不大。” 去年最后一班大航运,北美的一些羽毛人也就是印第安人被送到了大汉,还带来了一批珍贵的动物。 看的刘彻一愣一愣的。 刘彻都开始相信羽毛人是商以前的人走过当时冰封的白令海峡过去的人了。 真的太像了,怎么可能远隔几万里的北美人,比大宛人还像汉人? 三韩的据点建立,也是解决了一大问题。 霍海:“其实现在解决办法很简单。” 刘彻挑眉:“哦?” 霍海:“新出来的带有毛钩的毛巾陛下用过了么?” 毛巾采用了新的织布技术,一被发明出来,就因为细腻的肤感还有对于污垢的强力清洗能力,直接流传开来,目前大城市都用上毛巾了,刘彻怎么会没用过。 霍海继续:“要拧干毛巾,一次性拧到底继续加力,不见得能继续拧出水。” “但是,第一下拧完后,松手,然后重新上劲,就很容易完全拧干了。” 刘彻马上明白了霍海的意思。 放弃攻打卫满朝鲜剩下四个城,放松一下,让他们人自己出来,破坏掉他们铁板一块的气势和氛围。 等这些东西没有了之后,再打一次,一次就能摧毁他们。 刘彻:“也就是说,你觉得现在不好再继续了?” 霍海点头。 很快,刘彻做出了一个让听了的人都会疑惑的决定。 刘彻选择了实施霍海的方针。 去年刘彻要打卫满朝鲜,当时满朝文武都没话说,刘彻就没打过败仗,谁敢反对? 但是现在攻打卫满朝鲜不顺利,就很难受。 如果刘彻继续加力,派遣更多的火枪队和大炮,必然是能打下来的,只是投入大一些罢了。 如果松劲儿,的确能让下一波攻势更轻松拿下卫满朝鲜。 但问题是,这就等于让刘彻放弃了这十三年来战无不胜的记录。 居然打出了僵持局。 这对刘彻的权威是个巨大的损坏。 消息传出去后,大家并没有疑惑太久。 很快,霍海在长安日报发表了新文章。 《生存空间战略》 战略中提出,卫满朝鲜和华夏同文同种。 按理说应该视之为大汉人。 但是卫满朝鲜在卫氏的长期反叛宣传下,几乎没有人有自己是汉人的意识。 所以,卫满朝鲜的人,要像汉人一样享受大汉的福利,要么是迁移到国内其他地方来,完成重新汉化。 要么就只有去更苦寒的地方,不是汉人,没资格拥有这么好的土地。 天老爷,卫满朝鲜人听了都想哭。 这么贫瘠的土地,还好? 实际上就是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不过针对的不是国别,而是文化。 霍海的文章出来后,马上有人反对,也有人同意。 反对的人认为,血缘肯定更重要,卫满朝鲜的人有记录可查就是中原分出的人,怎么能不是汉人,应该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机会,只是要打掉卫氏。 赞同的人认为,卫满朝鲜的人对于大汉没有亲属感,也没有归属感,更没有自己是大汉子民的觉悟,应该坚决予以打击。 要么教化,教化不了予以毁灭。 相反三韩那边的人,本来就是土人,反而霍海提出了优待,让他们在本国继续生存,让他们都从事航运工作,从大汉国内运输粮食过去养他们。 实际上,懂行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霍海的做法恰恰和说法相反。 迁移卫满朝鲜的人,是在救他们,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无论是往大汉境内迁徙,还是迁徙去更苦寒的地方,都是给了他们生养的机会。 而三韩呢? 大汉需要这个地方做航运,未来会有无数的大汉人过去。 三韩这个地方的人不出产粮食之后,人口多少,完全取决于大汉给多少粮食。 他们要是能保持二十年后有十万人口,就了不起了。 而大汉呢?二十年后人口搞不好已经近两亿了。 那个时候大汉到处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要吃饭,都要开拓,都要出去。 到时候三韩这片土地上,恐怕会有几百万大汉人,到时候只有十万三韩人,他们还能存在下去? 大汉境内尚且有三分之一的人娶不到老婆。 到时候有钱有势又有闯劲儿的大汉青年去了三韩,三韩女人脑子被驴踢了才会选风吹日晒干着最苦的工作吃不饱饭的本地男人。 不出三十年,三韩就要完蛋。 而卫满朝鲜虽然完蛋了,但人却有资格活下来,你别管活在哪儿,就算去西伯利亚挖石油,那也是保存下来了。 不过,真正看懂霍海政策的人是不会去和别人争论的。 这些不适合摆在台面上说。 就算是自己提出这种观点,到时候别人也可以说‘这可不是大司农的观点,这是你的观点,大司农是好人怎么会出这样的绝户计?’ 而他们更惊讶于,经过一年时间后,当初有了互相试探互相提防的皇帝刘彻和大司农霍海,又君臣和睦,配合无间了。 刘彻分明就是要退一步,然后更省力的拿下卫满朝鲜,只是要丢个面子罢了。 刘彻一般不愿意丢这种面子,他愿意丢面子,肯定是要爱惜人力物力干别的。 干什么? 新商改,教改要开始了。 而霍海为什么要颠倒黑白发一篇未来一百年两百年后会被人看出猫腻来的文章? 未来的人研究历史,一眼就能看出三韩消失是霍海的毒计。 霍海虽然有各种名声,但没有一条叫做恶毒。 现在写文章,还不是为了给刘彻拉扯火力。 给人造成一种,大汉现在不打卫满朝鲜,是大司农对于对卫满朝鲜的政策有异议,需要讨论的假象。 而不是因为陛下第一次打没打过。 历史书上也会写,刘彻要一鼓作气拿下卫满朝鲜,霍海对卫满朝鲜善后事宜提出了疑虑,满朝上下开始讨论,所以导致战事推迟。 就这么一个无中生有的讨论,在朝会和议会讨论了一整个季度。 这个季度中,卫满朝鲜那边流言四起。 其中最著名的一条是‘大汉打我们只是为了航运,现在在三韩建立了据点,不会再打我们了,我们这儿这么穷,大汉打下我们有什么好处?咱们还做什么战防,不如省钱多吃两碗米饭,多吃两个茶叶蛋。’ 大家还在套路大汉那边流传过来的茶叶蛋就是好吃,不像本地煮鸡蛋那么难以下咽。 卫满朝鲜那边这种论调成为主流时,四个城市的防备开始放松。 大量的人甚至开始出来找工作,甚至去三韩找工作。 日子一副恢复了要重新过上好日子的景象。 大汉军队来了。 霍海给历史书写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反面典型。 没有铁板一块的抵抗,短短十五天,卫满朝鲜被剿灭。 卫右渠没有被带回长安,而是直接原地被砍头处决。 卫满朝鲜所有人口全部迁往西伯利亚,离开的人不允许携带任何书籍,所有书籍都被检查,但凡带有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字样的,全部焚毁。 全部改为卫满卫国。 改此地为乐浪四郡。 由原肃慎和右北平没有土地的大量刚被撕毁奴隶协议的人口填入。 这场浩大的迁移工作,要持续三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