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说白了,刘鸿坪就是要学的文武艺,售与帝王家。 只是他没门路,所以就在长安找门路。 他这种没门路又没有具体的手艺的人,很难出头。 人家去当门客,说出自己的本事,也就被收下了。 但是刘鸿坪这种人有智慧有谋略,却没有具体干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所以没法去找这种工作。 若是在一百年前,哪怕在六年前,这种人当门客,也很容易混出头。 因为会来事儿,有馊主意,陈掌就是这种。 但是在现在不行了。 因为长安的实业发展的太快了,那些工科人才把贵人们的眼睛都给沾满了。 刘鸿坪就混不出头了。 所以,他只能想办法,当众展现自己分析事情的才华。 你别管分析的对不对,说的头头是道,就是一种本事。 展现了本事后,谁要是看得上,谁就掏钱拿走。 但霍海疑惑的是,他怎么知道自己走这儿。 自己的行程就蒋不疑和大农令府衙的武官知道,而且是刚知道的,因为自己也没有确定去哪儿,所以都是现指定的路线走。 刘鸿坪拱手,嘿嘿一笑:“其实在下卖力的演出,是要等风亭侯刘继。刘继宗室出身,为人豪爽,学习新学,光交宾客……” 霍海:“停,我知道了,你刚刚已经吸引到刘继的注意了,刘继在三楼吃饭,远远就看见我的车来了,让你在这儿吸引我的注意,然后好吹嘘他。” 刘鸿坪拱手:“嘿嘿,大人明鉴。” 霍海:“按理来说,知遇之恩很难报,刘继先遇到你,你得给他效力。” 刘鸿坪:“大人,我认为风亭侯肯定希望我日日夜夜在大人耳边夸他。” 霍海笑了:“倒是有点意思。” 等了半天了,也没出发,霍海看了看窗外。 一个眼熟的人走了过来。 当然就是刘继。 这皇三代挺有意思,现捡现卖。 看到霍海看向自己,就笑了起来,拱手:“大农令。” 霍海:“刘继,吃了没?” 刘继刚吃下去的东西还在嗓子眼呢。 “吃了点,还能吃!” 霍海:“吃了点还能吃?硬吃啊?” 刘继拍胸脯:“能吃是福!” 霍海哈哈大笑:“走,我请你吃饭,跟着我的车?” 刘继立刻招呼自己的人驱车出来。 马车才启动。 霍海:“去个蜀郡人聚集的多的地方,饭店多的地方。” 刘鸿坪立刻出了马车,坐在副驾驶的位置,给蒋不疑指路。 这刘鸿坪以前肯定没少当师爷,门儿清。 在权力场上,上位者最喜欢三种人。 会做饭的厨子,会当保镖的司机,会写文章的师爷。 霍海提拔的厨子,和司机,不是一个两个了。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师爷。 因为霍海没有一个需要师爷的职务。 现在有了。 而师爷,要有两个功能。 一是写文章,能拿得出手的公文,能完全领悟霍海的意思,完全不差事儿的把文章写出来。 同时,还时不时的能出主意。 这种主意,也许霍海永远都不会听。 但如果有一次霍海听了,办成了一件大事儿,那这个师爷就是天大的功劳,养他十年二十年,那都是血赚。 郭嘉郭奉孝,就是这一类人。 但和郭奉孝不同的是,这个时代还没形成师爷的传统,所以师爷们不知道师爷应该干什么事儿。 而霍海觉得刘鸿坪比较好,用不着教太多。 毕竟霍海说完要干什么后,刘鸿坪没有傻兮兮的说‘我知道有个地儿蜀郡人多’,而是直接去找蒋不疑规划路线去了。 这就很省事儿。 马车一路走,最终在城南停了下来。 幸亏霍海的马车走驰道的内道,这要不然不知道多久才能走到这儿来。 到了城南,饶了没多远,就停了下来。 车子停下后,蒋不疑做帮霍海下车的准备。 而刘鸿坪就站在一旁。 等霍海出来,刘鸿坪才开口:“大人,这儿是整个长安蜀郡人最多的地方。” “虽然北新城那边也有聚集区,但是那边人比较少,所以要吃原汁原味,还得是我们这儿。” 霍海看了看刘鸿坪,笑着:“你怎么知道我要找这个地方是吃饭?” 刘鸿坪:“因为您说要找个人多饭店多的地方。” 霍海:“记住了,上官说安排什么就安排什么,一定不要自作主张,如果不明白,觉得有歧义,就多问。” 刘鸿坪立刻严肃了起来:“是!” 刘鸿坪当然很聪明,一眼就看出了霍海想要吃饭,但上官不开口,只是表达出了这种想法,就能去办吗? 这就好像,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在脑子里想‘我能轰爆自己的脑袋吗’,想的时候,一定是不会执行的,这是一种安全机制。 刘鸿坪在霍海这么说之后,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现在自己是给霍海服务,不再是给蜀郡一个普通的富商打杂工出主意了。 霍海:“找个学新菜厉害,厨房大,施展得开,又人多,看客多的店,吃饭,我想吃一道我新想出来的菜,让厨子来学。” 这些任务安排下来了,刘鸿坪立刻就去办了。 这时候,刘继才下了车走过来:“大农令,今天想吃点辣的?” 霍海:“哦?现在蜀郡的人吃辣的?” 刘继:“您还真别说,以前夜郎还有夜郎靠蜀郡,犍为这些地方有些人老得各种病,自从您的辣椒送过去后,他们很多人吃上辣椒,就没事儿了你说神奇不是神奇?” “所以,辣椒的使用,流传的特别快。” 霍海知道,现在蜀郡的人,吃辣应该也不是特别辣,方法的话,最多也就是代替了以前的茱萸。 这个时代的蜀郡,还不吃辣呢,甚至隔了几百年到了唐朝,都吃的是蒸鸡这种菜,后来大部分人都以为蒸鸡这一类的菜是粤菜,谁知道是古代蜀地饮食? 吃辣也就是那点时间的事情,而现在这个时间段,蜀郡说吃辣,也最多就是一两个菜炖的时候用点茱萸,取一点点辛辣。 还不如长安吃的辣,长安毕竟已经吃葱姜蒜很长时间了,葱姜蒜的辣虽然没有辣椒辣的纯,但毕竟也是辣椒。 但,那叫出现后,辣文化必然很快出现。 霍海:“我早就想吃辣了,就是因为得节约点辣椒让他们种植,所以才没吃,今天让你赶上了。” 刘继听说过霍海的传说,激动:“新菜?” 霍海:“就是有点辣!” 刘继兴奋:“我能不能学,学了开店?” 霍海点头:“来这儿就是教给他们的,你要学当然也是一样。” 霍海这一次来,就是为了把火锅传出去。 目前蜀郡的人口全部集中在盆地中央的成都平原。 而长江沿岸人少。 现在长江沿岸又开始造酒,生产腊肉。 人就不太够了。 码头上要货运,自然需要很多船工,码头工人。 而蜀地这个地方的人,因为地理环境,导致特别吃苦耐劳。 所以可想而知,接下来的年月里,他们一个人当两个搬运工用必然是常态。 不过,有些事情是可以用意志力扛过去的,有些事情不行。 普通的人如果是坐着办公,一天三顿,一顿拳头大小的小碗饭,再吃这么一碗荤,再吃一碗素菜,那就已经吃的饱饱的了。 但是搬运工呢? 盘子上堆成小山的饭吃下去,再吃那几大瓢没有营养的青菜,吃完后刚刚上码头,第一件货物一上肩膀,就又饿了。 有办法解决吗? 有,吃油吃肉。 油还好说,油菜籽在蜀郡种植的逆天的好,到处都是,现在蜀郡已经是产油大户了,甚至还有精品油少量送来长安,包括茶油和酥油,成为贡品三油。 但肉呢? 码头工人那么累,赚的钱更加格外珍惜,怎么会大口大口吃肉? 他们每天累得要死赚的钱,全拿去吃?要知道他们食量可比普通建筑工还大得多。 这不现实。 而现在,整个蜀郡长江沿岸,开始大量喂养猪。 猪会做成腊肉制品,往成都运送,也往长安运送,还能作为海运物资。 但大量的猪留下的内脏呢? 没法处理。 而火锅的出现就是为了这个局面,世纪大结合。 食量大需要大油水又天性节约的码头工人,和便宜没人吃没人会吃的内脏,以及辛辣的可以调和内脏腥味的辣椒。 三者合在一起,就是火锅迅猛发展的开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