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时间回到两天前。 包裹铁皮的新型螺旋桨轮船,出航了。 长达九十多米宽三十多米。 这个造型反而比较像后现代的游轮,但也正是明轮船的限制导致的。 儿宽自己也很清楚,船越瘦长,速度越快。 但是,船越瘦长,蒸汽机的震动就越厉害越夸张。 这第一艘是为了验证螺旋桨,而不是拿来量产,所以就选了宽体。 正好宽体在海上行驶平稳到夸张,所以霍海就干脆乘坐了这艘全新的螺旋桨轮船初航。 说起来,他的速度比之前的明轮轮船还慢一些,但好处是平稳,非常平稳。 霍海也看了船厂其他几个没有成型的船舶平台,其中一个长九十米宽十米的平台,开始启动之后,居然能把垫在下面的架子给震散! 但霍海也知道,那才是适合运输的神器。 如果那种九比一的比例的细长船只能够制造出来,那就是大汉开始统治全球海洋的时候到了。 但问题是,那种形态,需要船体结构的刚度远超现在,所以一方面材料学要继续推进,一方面铁皮、钢架的铆接、焊接等工艺还要继续进步才行。 霍海感觉,两三年内可能没戏。 不过这事儿一旦成了,就意味着……可以大规模生产了。 因为铆接焊接加上修船造船用得着的机械,这些结构本身对工业生产也是有巨大的提升的,对于钢铁厂等地方的产业提升也是有大用处的。 如果到了那一步,自然是全行业往前迈步了,那也就意味着航海时代真的来临了。 不过不是现在。 霍海乘坐着全新的船只南下,同船带了一百八十八门成都产的最新款开花弹膛线炮。 这玩意儿,射程只有现在正在列装使用的射程的三分之一,只有一千五百米左右。 但是!它轻啊! 要不是还需要拉炮弹,这巨轮一次性能拉四百门膛线炮! 为什么霍海需要这个?那是因为霍海对于鸦片战争的了解。 很多年里,都有人说船坚炮利,说清朝被英法击败是因为英法高科技大炮比清军的厉害。 纯属放狗屁。 清军的主力炮有两款,一款是红夷大炮,极限射程五公里,一款是改进版沙门炮,极限射程比红夷大炮短,但是有效射程比红夷大炮远。 除此之外,清军还进口了一堆西方最先进的炮最终很多武器一炮没打,在几十年后被八国联军拉走了。 而英法呢? 法国用的主炮还是射程一千七百米的加农炮,什么意东西?那可是元朝时期的技术了! 英国呢?用的是1826型12磅长舰炮,这玩意儿比法国那个垃圾加农炮还垃圾还老旧! 那怎么打输的? 就一个字!多! 英法一艘船上,放了几十门炮,几十条船在海上。 也就是说,一千多门炮一起开炮。 清军这边呢?你再厉害的武器,也就炮楼摆了两三门炮。 那英法的船先不先进呢? 答案是先进个屁。 还不到宋朝水平。 英国当时打鸦片战争,虽然已经有了蒸汽机船,但可没有蒸汽机船战舰更别说铁甲舰了。 英国出动的只有两艘蒸汽运兵船算是新时代的产物,其他的都是风帆战列舰。 这风帆战列舰的风帆的确高级,但是船本身,那就是宋代二流船舶的水平。 就这,打的清朝满地找牙。 这叫什么?这是科技吗? 这就叫人海战术。 很多人想象中,应该是清朝人巨多,然后被少量持有高科技武器的英法联军吊起来打。 其实真相是,清朝各地军队全是吃空饷的,军队里根本没人,然后被人海战术的英法使用落后的武器打的满地找牙,然后统治者吓破了胆,听了下面人推诿责任的吹嘘,还以为英法技术高的不行,打一次怕一次,最终变成缩头乌龟。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虽然没啃下大清,但是在大清这儿获得的钱,比他们整个大航海时代搞的钱都多。 毕竟大明时代,全球挖出来的白银七成自动流向大明,谁家都没剩下什么钱。 有了清朝2091万两白银,英法才真正的升级了武器生产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武器形成代差碾压。 当时清朝最大的问题是,人家炮群被船扛着跑,随时打你任何城市。 而你沿海上百个城市,不可能每个城市都放置能和英法主力舰队对轰的炮。 如果再第一次输给英法后,清朝立刻发动全部沿海地区所有有生力量,制造收集船只,然后沿途挨个拔掉英法据点一路逼英法主力舰队海战,甚至主动袭击欧洲本土,那英法那种体量连泡都冒不了一个就会被清朝给灭了。 结果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吸取到的教训是‘看来我也该做生意’,然后疯狂种植烟土,反向卖给英法。 出货量又大货又好,直接干的英国内部百分之二十以上人口抽大烟,直接给英国都干蒙了。 大清是记吃不记打,只学怎么搞钱,却看不懂海上霸权就是拳头。 最终自己反而全民毒瘾,社会崩塌,最终一声炮响结束了大清的生命。 而拳头有时候不一定要重,但一定要多。 毕竟双拳难敌四手。 所以,霍海对于炮的要求是,你别管它先进不先进,什么好用皮实又便宜,就可劲儿的造! 一百八十门炮,是送去给前面过去的船用的。 等霍海到了之后,这艘新式巨轮还得再走好几趟,多运一些炮下来。 就别管这些东西打进去炸不炸,就算是砸,也得砸倒一间房子压死一个人。 那万炮齐轰,你死不死。 虽然霍海的策略是一定要全方位拿下南越国,但倘若不行,难道活人还要被尿憋死? 炮舱。 霍海带着居元站在炮旁边,看向炮兵:“开炮!” 船舱旁边的炮兵立刻上前:“大人退后一点,虽然现在的炮已经很安全了,但是还是有可能会炸膛的。” 霍海:“炸死算为国捐躯。” 这概率几乎算是不太可能出现炸膛的情况了,真那么倒霉出现了,就这运气,喝凉水也得噎死。 随着炮兵的操作,大炮轰然击发! 现在船停着,试验炮威力的,是专门绑在船舷上放下水的小船。 上面还堆满了木箱。 居元拿着望远镜看着小船。 轰然一声,随后无事发生。 居元疑惑的回头看了一眼,又对准望远镜看。 然后才看到那小船上轰然爆炸,包括上面的箱子,全部炸成了碎片。 本来坚固的船只和木箱,就像布袋一样软塌了下去。 而船上也燃起了熊熊火焰。 居元震惊的回头:“这!” 霍海:“记住了,以后在你的辖区,禁止任何私人拥有炮,但凡有炮管形状的东西出现,并且里面开了膛线,全部抓起来。” 霍海背负双手笑着:“你要是做不到,或者监守自盗。” “那到时候我就把你绑起来炮决。” 居元并没有听霍海在这儿开玩笑,而是被炮的额威力震惊的无以复加。 至于居元为什么在这儿,事情还得回到六个月前的三月份。 …… 春闱之后,阅卷工作持续了一个月。 这已经算是快的了,毕竟试卷里有很多是填空题,直接就对着答案判题。 但是很多写公文写文章,写民生的题目,就比较复杂了。 需要审阅。 不只是审阅,而且是交叉审阅。 所有考生所有试卷都糊上了名字审阅,看不出优劣。 第一次审阅,不是最终打分,而是第一次基础打分。 基础打分结束后,在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中,选拔出了前一千名的试卷,转运到第二审阅场。 由工作人员,进行排字印刷标准字体。 然后送给多个打分组进行交叉审阅。 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剩下取平均分。 然后排名。 这个办法是霍海想的,霍海实在是记不清楚科举具体是怎么阅卷的了,又对现代考试阅卷方法不是很认可。 没办法,这现代考试是上千万考生考试,然后阅卷,阅卷老师遇到认识的人写的字一眼看出来的概率几乎为零。 但是科举考试可不是。 科举考试的最终审阅组如果遇到熟人的字体,百分之百能认出来,毕竟最后试卷没有那么多了。 所以,需要用誊抄这个方法。 很明显誊抄不如排版印刷快。 那排版印刷了都,为什么还要单人审核呢? 直接根据跳水的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去掉水份之后算平均分不就完事儿了? 所以,才有了科举和现代考试双重阅卷保险合起来还搞了个创新的形式出现。 最终阅卷的团队,是司马相如、张汤、梅黑夫九卿之三,文翁为代表的三位退休大臣,还有杨连成赵过卜式三个企业代表组成的九人组进行审核的。 他们在遇到差别特别大的看法时,也要集中审阅。 比如司马相如张汤就对公文形式很看重,有时候卜式赵过给高分的,他们就直接给了超低分。 原因也很简单。 如果上面有一件事情交代下来,你连写一个公文跟民众和属下把这件事情表达清楚的能力都没有,需要三天一大会一天一小会反复去交代这个事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