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里面的木工技术,恐怕两百年都研究不完,积累不完。 如果走全铁舰路线,两百年后航母都有了。 但是! 但是,霍海是想错了。 就拿艨艟巨舰来说,艨艟又叫蒙冲,其实就是猛冲的意思,就是此时此刻汉代的小船,斗船的意思。 名字就能说明其特点,就是船小,掉头快,厮杀方便,打起来了就一大票猛冲。 后来的艨艟巨舰叫这个名字,纯属文人外行瞎搞。 而铁甲舰也一样。 霍海真以为蒸汽轮船和铁甲舰三个字是绑定在一起的。 实际上,压根就不是。 所谓船坚炮利,所谓铁舰,其实应该叫做铁骨舰! 是用钢铁作为船的骨架,然后用木板船的技术做出船舱然后使用的。 之所以有铁甲舰,是因为大炮轰木船太痛,用铁皮做防御呢! 而纯铁甲蒸汽轮船,已经是非常靠后的事情了。 唐四儿这个铁匠也是问出了他的疑问:“如果木头做船,硬度不够,需要更硬的材料,那咱们把船的骨架做成钢的不就行了?” 这个问题也给霍海问着了。 随后霍海开始冥思苦想,终于想起了自己曾经看过另一个短视频说过一件事情。 就是以前欧洲打仗的时候,用橡木做舰船,甚至做航母,因为时局不稳定,就种植了大量的橡木,结果后面没用上橡木,用的是铁,就导致那片巨大的橡木在后世成了一种景观了。 如果掉过头反过来想,岂不是就是说那个时代的舰船依旧在大量使用木板? 是,蒸汽机燃烧室那一块肯定很容易燃烧,那那一块包铁皮,甚至用纯铁架构就行。 其他部分,完全可以用木头的。 这样一来,船体大大的降低了重量,而且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别的东西汉代没有,木头,那南方多的是! 随后霍海开始冥思苦想轮船相关的东西,总算是想起来不少。 比如轮船为什么叫轮船,轮船一开始可不是螺旋桨,而是明轮,因为船一边有一个轮子,就跟火车轮子一样,只是做成了可以推水的形状,所以叫做轮船。 想明白这个后,研究员们需要研究的项目又少一个。 这几乎已经没什么难度可言了。 唯二的难度是,其一,怎么来连接巨大的钢骨材料提高连接处的强度。 其二,如何从明轮进化为螺旋桨推进。 螺旋桨是怎么不漏水的视频,霍海看过! 但……忘了。 这个事儿,就需要唐四儿、黄角、儿宽他们去动脑子了。 反正两个难点技术霍海都给搞定了,他们要是搞不定接下来的技术,那要他们有什么用? 那就说明人才不够,那就应该继续推广科学,选拔更多的人才。 听儿宽说攻克关键技术了,霍海就忍不住询问:“用的什么方法?” 儿宽:“一开始我们使用的方法是,长螺母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师祖您提出的螺丝螺母的形态,把钢料钢骨做的很长,做成圆的做成螺纹,而其中一头做一个螺母形状的内凹,连接的时候,把另一根钢骨,拧进去。” 霍海探头。 霍海对材料学不懂,但是霍海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螺纹钢非常坚韧,耐磨耐弯折耐腐蚀什么都耐。 第二,螺纹钢唯独就是不耐拧。 原因是以前看几个健身博主,流行玩儿臂力棒,就有粉丝恶搞,邮寄螺纹钢给他们,让他们掰弯螺纹钢。 所以他们拍视频就做接头挑战,因为明知道不可能掰弯螺纹钢,就设置高奖励,谁掰弯螺纹钢奖励钱。 结果……其中一个工地老哥,上来就是啪嗒一下,螺纹钢倒是没弯,断成两节。 甚至有一次尝试时,断成了三节。 总之就是,钢材这玩意儿,你千万别做成长条形去拧它。 否则,就算是越野车前轴,手臂那么粗的钢,也会在车轮突然悬空又落地的巨大拧力下,拧断。 所以,儿宽他们上来就找了个最错误答案来尝试? 这也算是倒霉透顶了。 果然好事多磨。 看霍海的表情,儿宽就知道祖师肯定懂这个,尬笑:“我们给您丢人现眼了……” “不过在发现长条钢材容易拧断后,我们果断转换了思路,才用了螺栓连接。” “同时我们把两段钢材头上做一个弯曲,螺栓连接的同时,用烧热的钢水进行焊接。” 焊接这技术,商代就有了,三星堆就有焊接的。 不过焊接和电焊还不太一样,用热钢水焊接反而是通用公司带去的技术。 霍海的暖气管道团队当初就是用这个方法焊接钢管的,技术门儿清。 儿宽从长安调了两个技术人员过来。 那边的焊接工艺已经非常强大了,铜材料价格太贵,他们平时也在研究钢铁材料等新材料,所以早就有这个技术了,在来到怀朔后直接就完成了焊接。 说白了,儿宽他们是在想办法想什么技术能解决问题,至于具体的技术,先在技术院那边寻找,如果找不到,再研究。 但是目前为止,大部分技术都找得到。 儿宽兴奋:“我们还研究出了一种铆接方法!” 霍海:“是不是把铆钉烧热了,穿过孔,然后把另外一头也敲成帽子,就把两片铁皮铆上了?” 儿宽:“……” “师祖你知道不跟我们说?我们研究了好久的!” 废话,这也不是什么好难的技术,事实上商代青铜器就有铆接工艺,只是时间久了被新的工艺代替了。 霍海:“也就是说,钢骨已经没问题了?” 儿宽:“八十米以内,不会出问题,八十米以上,我们在想新方案。” 现在制作二十米长的木帆船没有问题,制作六十米以上的钢骨没问题,两者合在一起,也就是六十米以上的钢骨轮船的平台没问题。 本来蒸汽机大型化就比小型化容易,那也就是说…… 只要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解决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的小摩擦,就成功了? 霍海深吸一口气。 无论如何,自己也要等到现场看到成功了,才能走。 否则万一刚走了,出个什么小问题,研究人员解决不了,到时候一攻关就三年。结果霍海知道怎么弄。 那不傻了吗。 霍海看向儿宽,拍了拍儿宽的肩膀:“八十米以内就够用了,八十米以上,就不是木钢混合结构的天下了。” “木头再怎么坚硬,超过八十米还是会变形,会带的钢骨变形。” “如果钢骨框作成可以铆接铁皮的框架,钢骨的框架结构,结合铁皮更强的拉力,自然可以制作八十米以上的大船。” 听到这个,儿宽猛然间醒悟。 对啊,既然材料不行,那就换材料啊。 两个构成结构的材料,一个不换,换掉另一个,至少总体强度要上升一大截。 如果到时候材料又不行了,继续换材料就行。 儿宽现在领悟的就是科技进步中的一种大方向流派……大力飞砖。 精密技术,那是另一个流派。 此时黄河上的轮船居然都已经离开视线了。 这速度。 霍海感觉,这速度应该和工业革命期间初代横渡轮船差不多。 要知道在那之前,轮船是贴着大陆边缘溜边走的,很慢。 而有了强船体和强动力之后,直接横渡! 霍海没记错的话,横渡大西洋应该是让两个月航程直接变成了两周。 而这个技术状态下,从北美到太平洋西岸,应该是一个月。 霍海一咬牙。 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果现在搞个初代轮船就去寻找美洲大陆,搞不好往返需要三五年。 因为速度慢,又摸不准方向,如果偏离巷道,很容易全军覆没。 可如果直接搞出二代轮船,可能三五年时间直接缩短为一年! 这可不只是提高了一点点速度,就提升了几个月寻找时间那么简单。 整个技术的进步,让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都提高了,整个过程就好像所有事情概率都是零点一,五个零点一乘起来就是十万分之一,而如果所有事情概率都是零点九,那总成功率就是百分之六十! 霍海看了看儿宽:“你们还有三个技术需要攻克!” “首先,大海上的波涛远比黄河厉害,你们需要研究一种技术,让船体在面对波涛时,能降低摇摆的幅度!避免全船员晕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