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霍海:“马车驾驶上去的船?简单,为什么要制造这种船?” 刘彻:“朕时不时要去同关煤矿视察,当然用得上。” 霍海:“为什么不修一座桥过河?” 刘彻盯着霍海:“你要不要想想你在说什么,你知道渭河有多宽吗?!” 霍海:“渭河有多宽?既然井渠法都可以给水搭桥,我们在河上搭桥不就完事儿了?” 刘彻:“你当朕不懂?所谓给水搭桥,实际上桥基还是在地面上,就算搭建有难度,也不是特别难。” “而河里是松软的,怎么打柱子?更何况河水湍急,怎么在水流中立柱子?” 霍海:“陛下,咱们不是要治水吗?” 又治水?这和修桥有什么关系? 但汉武帝毕竟是汉武帝,脑子比一般人聪明太多了,霍海一提点,刘彻就明白了。 自己不是要改河道吗,在河上面先修好了桥,再通水啊! 甚至于,未必没办法用改河道的方法围堰修桥! 刘彻明白了:“修建一条通北的桥?!那可得修建八十米甚至一百米,能行吗?” 霍海:“一百米不够,我们要把桥修高一点,因为渭河还要通船,桥不能影响船,高度高了,桥的距离自然就远了。” 虽然像后世那样修桥很难,但是,在河道上树它十几个基桩浮岛,然后再连成一条大桥,就简单很多了。 更何况,这条事关命脉的桥,可以不计成本的用上钢铁。 规格高于这个时代的一切。 要知道,未来这桥上,要通铁路的! 就算在这座桥上砸进去钢厂一个季度的钢铁,砸进去煤矿一个月的产量,都是赚的。 毕竟能积累的工程经验,将会是真正的宝藏。 试想一下,五万工人几个月的生产量砸出去,加上以后需要的建筑工人的工作量,除了刘彻的首肯,这个时代谁能做的到? 可这个事情一旦完成,可以让整个科研院建筑方面的科技积累出一本教材来。 刘彻听完霍海的话,也明白了霍海的意思:“趁机从全国抽调修路搭桥的匠人,集中全国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霍海:“不只是集中,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会愿意在长安留下,但也会有很大一部分眷恋家乡。” “他们在这里学习的技术,带回去后,能提升各地的水平。” “陛下,还是那句话,以后建筑行业才是重税区。” 刘彻手扶着船舷:“这件事情回去后立刻让李蔡去办,看来收购北岸田土的计划要加快了,煤矿的收益够用吗?” 霍海:“等到了矿上看看账本不就知道了。” 刘彻看着对岸,似乎看到了一个宏大的时代。 宽阔的马路上,看不到头的车,运送着煤炭,钢铁,水泥,砖头,往长安方向前进。 不只是这些,还有同关附近的粮食,蔬菜,全都送往长安。 如今长安的物价比同关高一点六倍,如果有了硬化道路,那同关附近的粮食等肯定会被送往长安。 水路通同关的地方,包括黄河南岸那些所有的物产都将会送往同关,通往长安。 这哪儿是同关,这分明是铜贯! 北方是因为煤矿才这样,未来水泥产量钢铁产量大了,其他方向的路修不修? 如果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直通黄河北岸,还什么匈奴?他在草原上宣布南下,大队伍都还没集结完成,晚得到消息两周的大汉天下兵马都到九原等着他们来赴约了。 刘彻想象的时间,船已经到了岸边渡口了。 装车完成后,车队开始北上,羽林卫快马跟随。 刘彻意气风发:“霍海啊,你读书多,史上可有如朕一般驾驭这么大的大车巡视天下的帝王?” 开大车?开大车害得看高欢高澄…… 不是,还得看广神。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