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新殿内,苏亶低着头像是有所思量,脸上又多了为难之色,其实这么多年也习惯了尤其是陛下与太上皇之间,总是很难左右,很难劝说的。 不管年岁如何长,眼前的皇帝父子从来没有变过,若真要说有变化,大概也就是陛下更强大了,太上皇更老了一些,该是如此的…… 眼看,太上皇拿着的茶碗久久没有放下,苏亶暗暗一声叹息,将心里要说的话又咽下了去。 李承乾道:“太子的老师儿臣会安排的,父皇不用担心。” 李世民道:“以往朕给你安排老师,选的都是当世名仕。” 李承乾颔首道:“那是父皇有心了。” 得知孙儿何时会回到长安的消息,李世民便拉着苏亶一起去看雪了。 当这位老丈人被父皇带走的时候,李承乾看到了丈人脸上的不情愿,但父皇根本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 其实丈人想说的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崇文馆的事,或许也会让太子去崇文馆读书。 看完眼前的奏章,李承乾问道:“松赞干布到了吗?” “回陛下,人到承天门前了,火锅也准备好了。” 李承乾这才站起身离开新殿,一路前往承天门。 跟在一旁的内侍忙带着外衣与暖炉,还有一个装有热水挂着绳子的杯子。 李承乾就这么揣着手走着,身后的一群内侍有端着的,有捧着的各种东西。 他们形成一个十余人的队伍,每个人手中带着的都是陛下随时需要的物件。 比如说陛下冷了,要增添外衣,陛下渴了要喝水,陛下要吃点核桃又或者是要用笔墨,都要随时准备着。 倒也不是陛下有多奢靡,其实陛下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很朴素,但若陛下需要写字,哪怕是要喝水,却拿不出茶水与笔墨,他们这些内侍真该一头撞死在陛下面前。 当走过太极殿的时候,正巧见到太上皇与苏国丈正在下棋,只见陛下的脚步稍停,大抵多看了两眼,又加快脚步走向了承天门。 皇宫内的生活一直很宁静,偶尔过节时会热闹一些。 承天门下,这里放着一张桌子松赞干布见到天可汗来了,躬身行礼。 李承乾在桌边坐下,才有内侍端来汤水倒入锅中,而后放入一些羊肉。 汤水是羊汤,还有一些菠菜,李承乾道:“这深秋时节,打过霜的菠菜味道很不错,也就这个时节的菠菜最好吃。” “谢陛下。” 李承乾又盛了一碗汤递给他,问道:“禄东赞没来吗?” 松赞干布道:“前两天送来的消息,钦陵与唐军去远征了,茹来杰也过世了,禄东赞要去吐蕃祭拜他。” 看着对方头发也已白了大半,李承乾道:“你只比朕年长两岁,却已是一头白发了。” 松赞干布神色倒没显得多么苍老,还是中年人的面容,可须发都已白了大半。 他从火锅中捞起一棵菠菜,吃了咽下,才回道:“总觉得我的命是在大唐借来的,我现在多活一天都很庆幸,谢陛下。” 听到松赞干布如同人生感悟一般的话语,李承乾又道:“那就让禄东赞回吐蕃吧。” “谢陛下。” 松赞干布心知,想要用自己的可怜来打动这个皇帝是不可能的,这位皇帝在处置政事时从来不会考虑人情,能让禄东赞回去也绝不是看在自己这个赞普可怜的份上,而是让自己这个赞普继续留在长安为代价。 李承乾继续听着松赞干布的话语,禄东赞也年近六十了,松赞干布说禄东赞讲过,他希望吐蕃的孩子将来能够自在地去大哭,去大笑,去大怒。 明明两人年纪相仿,李承乾总觉得松赞干布的一生已结束了。 松赞干布道:“来时见到许敬宗与褚遂良又在打架了。” “这两个老家伙总是为了一点小事吵架,朕也很烦他们。” “陛下的朝堂总有老人离开,也有新人不断走入朝堂,陛下在各县增设了上百个官吏,是为了让学子们入仕有官做,有俸禄可得。” 李承乾又给他盛了一碗汤。 松赞干布接过汤碗又道:“如今的大唐依旧是从郡县制而来的道州县制度,大唐的道州县看似还是郡县制,可陛下夯实了各县的建设,权力自上而下,从未有过从底层开始搭建的,而陛下恰恰是这么做的。” “这样很好,我看过中原的很多史书,以前的史书说如果地方豪强多了庙堂就会难以周旋……” 松赞干布一直在学着大唐制度,难得的是他也算是个见证大唐一路走来的人。 “桑布扎说吐蕃不能学大唐,大唐的治理方式在吐蕃不一定有用,桑布扎还说如今的吐蕃追赶不上大唐。” 话说了很多,李承乾让人给松赞干布倒上酒水,他喝了不少。 第(1/3)页